“蛟龙”号载人潜水器26日进行南海今年第一潜,中国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科考全面展开。“蛟龙”号将在南海探寻哪些科学奥秘?科学家们在本航段将向哪些科学目标挺进?记者就以上问题采访了本航段两位首席科学家——杨耀民和石学法。
“4月25日我们抵达南海作业区后,首先利用温盐深仪(CTD)获取海水温度、盐度、水深度的变化,利用箱式取样器获取海底沉积物样品,今天‘蛟龙’号进行本航段首次下潜,在南海北部预选区开展1000米级多金属结核采集试验区选址调查。”杨耀民说。
多金属结核是一种海底矿产资源,多分布在4000-6000米水深的海底,主要成分为锰和铁,有核心并有不断向外生长的纹层,因而也称“锰结核”,后来人们从中分析出铜、钴、镍、铅、锌、铝和稀土元素等数十种金属成分,因此称为“多金属结核”。
“蛟龙”号南海今年首潜的任务之一,是开展近底观察、拍摄海底多金属结核分布、巨型底栖生物和海底地形地貌特征。
本次南海科考原定4月9日至5月7日进行,但直到4月25日才抵达作业区、5月13日结束本航段,科考时间调整,“蛟龙”号下潜及相关作业同样需要作出相应调整。
4月26日,“蛟龙”号载人潜水器缓缓推出准备下潜。
据新华社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/摄